跟著牙刷去旅行. 光庭的收藏展@URS127



一場有趣的牙刷文化之旅,
讓天天使用的生活用品變得更有設計感吧.



主婦自由日又重踏進迪化街, 剛好前一晚瞄到有個展覽在URS127,
就順道來看看, 沒想到如此地有意思.


吳光庭是建築家, 也是牙刷收藏家,
因為各種牙刷設計的不同而推演出生活文化的觀察. 



我與牙刷  一個全新設計視野的開端
吳光庭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我和牙刷的結緣是一場意外,在90年代約十幾年前,一次歐洲旅遊中,忽略了歐洲旅館不提供牙刷的慣例,到了巴黎後,想依據台灣經驗去超商買隻牙刷,想不到竟然無法購得。隔天,午餐後在餐廳旁有家有著綠十字標誌的藥店,竟然發現牙刷及牙膏,只見牙刷隻隻色彩鮮豔且相當有個性也很有趣,在經驗上與台灣完全不同,感覺在法國有人在「設計」牙刷。於是,在那次的歐遊之中,開始逛「藥店」,這才發現在歐洲社會中,牙刷及相關口腔清潔用具皆歸屬於口腔衛生類商品,一般而言,應僅於藥店銷售,可見歐洲人生活嚴瑾的面向。當然,事情不僅止於此,在開始異於常人般的開始逛藥店後,開始注意到更多更有趣的牙刷,於是心想: 「如果每天早上都能用這種有顏色的牙刷刷牙,以一日之計在於晨的心情而言,會有良好的工作心情也不一定! 」,即然動念了,就開始挑及買我認為「有設計感」的牙刷,記得那一次歐行結束,買了十餘隻牙刷,做為日後牙刷使用上的「備貨」,並逐漸形成旅行上的個人行程需求的「質變」,再演變成今日有如「存貨」般的「量變」及這項展覧的開展。最有趣的是在荷蘭鹿特丹的旅行,本來主要是參觀一些荷蘭建築師的建築及都市空間,後來在參觀活動告一段落後的逛街活動中,在鹿特丹建築建築師恊會展覽館旁的街上「發現」了一家牙刷專賣店,真是「喜出望外」心情興奮難以形容,那次的造訪以刷卡方式共採購了共約150元美金的牙刷,形成我目前的主力收藏來源,後來又造訪了二次,老闆視我為「熟客」,也很高興的與我分享了一些彼此對牙刷的看法,而我對他在面對牙刷商品上的薄利,還能夠堅持開牙刷專賣店多年,令我敬佩萬分。
我是在一個快樂歡愉的心情下公開我的牙刷所藏與諸位分享,主要是因為我在牙刷的設計中,看到一種人類心藉由牙刷的工具及介面,所形成的生活上的片斷,因為這個生活片斷具備了文明社會中人類生活上的共通性也同時形成了牙刷在工藝設計文化上的差異,因此,由牙刷看生活文化是一種可能的觀點。
坦白說,從設計產業的需求上,牙刷因為被一般大眾設定認知為口腔衛生的器材,也是一種消耗材,且使用方式及機能形式已然固定及成熟,在設計因素上,牙刷除了刷毛頭在顏色材料及配合特殊刷牙方式之需求可略有改變之外,就屬牙刷的握把較有被設計的條件,配合生活及行動方便的需求,發展出較輕薄且隨身攜帶方便的旅行組,這算是牙刷設計上較特別的部份。但因如前述,牙刷使用的機能性太強,因此,牙刷始終缺乏設計所需較高的附加價值,亦導致市售牙刷趨向於口腔衛生的附加價值呈現。
最明顯的例子是有一款美國牙刷,(這家公司也生產牙膏),他們推出一款頗為有口腔衛生說服力的牙刷稱之為「彎角」牙刷,基本概念是源自於牙科醫師看牙時所使用的有彎角的「口鏡」,這家公司的牙刷設計就是以「彎角」及「口鏡」的觀念形成牙刷的「形式」,再強調牙醫工具與口腔衛生可以被「轉化」的形式邏輯,最終形成這款牙刷的整體訴求。
如果再從牙刷的設計所對應的生活文化觀察也非常有趣;基本上,亞洲國家在現代口腔衛生的發展歷程遠落後於西方國家,記得十九世紀末加拿大籍基督長老教會馬偕醫師在 北台灣淡水設置「 偕醫館」之時,馬階曾替當地民眾拔牙的影像令我印象深刻,顯示當時醫師不可或缺的全面性専業技能及醫師在當時公共衛生環境上扮演的積極性角色,然而,牙刷及其相關的口腔衛生是現代生活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從我收集的亞洲牙刷來看,以「實用」的需求想像居多,且具「城鄉差異」及「文化差異」。其中最令我驚艷的是一把我在日本超級商店買到的牙刷,反應了日本在設計產業上予人一貫的細膩及體貼。這款牙刷看似與一般常見的牙刷無異,但仔細看,卻發現在牙刷刷頭的每一束刷毛及底座之間,有一層「空氣層/氣墊」,使得牙刷在接觸牙床及牙齦的過程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按摩」作用,其體貼及製造上的設計構思理性有餘,相當程度反應出日本人的生活文化特色及其與設計產業的相關性格。最近,鄰近的泰國大力推動設計產業,並在曼谷設置「設計中心」,也設計了幾款在牙刷握把設計上有設計感的牙刷,顯示其社會對追求生活文明化程度的努力及用心。
另外,在較廣泛的跨國文化上,有一「對」德國設計並取名為「SUSHI」(壽司)的牙刷最獲我心,反應了德國人在生活文化認知的趣味及幽默。我曾經如此感受過有關在西方世界中對東的看法,尤其在19世紀中以後,我從建築史的角度看到日本的東方角色對當時以歐洲為主體概念的「西方」有明確而脈絡清晰的影響,例如,「浮世繪」的繪畫風格及構圖對「印象派」畫家尤其是梵谷畫風的重要啓發及影響,我們也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格拉斯哥建築師麥金塔(Charles R. Mackintosh)在空間設計風格上的影響...等等,都反映出對歐洲/西方而言,對東方日本的正面印象是極為明確的,而非中國,這現象當然與當時的政經局勢有關,中國在當時不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法國文學及哲學家羅蘭巴特在1960年代拜訪過日本後所發表對日本之行的印象文字中,對於用筷子吃壽司及生魚片而認知為「東洋禪意風」的浪漫抒發一般,與真實的「筷子」是一種東方人民在在生活風格的基調,也是看待生活世界的一種「態度」形成反差及對比。這對德國製造設計,借用屬於東方生活文化核心的生活元素-「筷子」成雙成對的形式,將筷子頭夾物的功能轉化為牙刷頭,使得這對牙刷呈現出非常值得深思又不失趣味性的混血「創意」,是一種有意識的文化「誤讀」,對我來說,這真是即美又妙,令,人覺得莞爾-「筷子牙刷」。
在生活的範圍領域中,「設計」可以做很多事,建築師除了建築設計外也兼做了其他很多設計,屬於生活中重要物件的牙刷即為一例,在這次的展覽中,法國建築師史塔克(Philippe P. Starck)的牙刷設計是令人側目的設計。史塔克的設計對象及範圍相當廣泛,在當代設計領域中,史塔克的設計對材質混合使用表現為主,尤其在塑膠及金屬類材質的設計相當出色,其生活物件的設計概念也對當前生活文化有很幽默且獨特觀點的批判,以他所設計的牙刷為例,其中一款的設計概念,他將牙刷比喻成厠所清潔刷,除了牙刷之外,也設計了一個牙刷放置盒,反應了家庭生活中各項「衛生清潔」習慣及使用上的嘲諷,也提供了另外一種生活物件形式美學的視野,也反應了「後現代」的生活風格(life style)特色。史塔克另外一組有名的牙刷設計是以12星座為主題的系列設計,完全用塑膠材質及相當曖昧且獨特的星座代表顏色搭配,設計上最有趣的重點是牙刷握把的部份,史塔克將略顯楕圓及自由形體概念的握把上做了一個圓形的扣環,將扣環稍鬆脫後,握把成「三足鼎立」狀,牙刷在結構上可穩定站立於平枱上,在牙刷使用的情況下,將扣環扣緊後,即可使用,顯然,建築師做設計在功能使用,材質,美感上比起其他專業設計者在整合思考上較完整,也兼顧了使用者在購買及使用上有個人認同及歸屬,這點,我認為是當代設計與生活風格結合的明顯趨勢。
真正促使牙刷在設計上有所改變的是因「旅行」及特殊環境條件下如「戰爭」形成新型式的牙刷設計需求。旅行發生在人們因某些需求而在短時間形成身體移動,而與地點與一般生活習慣及空間產生差異,如何維持每天固定生活習慣上的刷牙是一個重點,旅行因此具備行動上的可動及可變的基本需求;戰爭的情境比較特殊,但因為環境極為嚴苛,因此攜帶簡便及體積小是設計上的特色需求。這些牙刷在歐美地區的環境有很好的設計表現,形成很細緻的生活風格呈現,這其中,有一組瑞士廠商為瑞士軍方設計提供做為軍人在野戰上刷牙的需求,用一種可折疊的塑膠材質,將牙刷設計成一個小盒子,攜帶輕便,做為軍隊在野戰情況下的即時需求使用,顯示出瑞士軍方在人性上的考量及其一貫優雅的生活風格,也是非常令人激賞的設計。而與旅行相關的設計巧思也多以折疊方式形成體積小及攜帶方便的需求,多半的旅行用牙刷在體積小的情況下,多有放置小隻牙膏的空間,也有將男士日常生活上使用的刮鬍刀與牙刷設計成可拆解式但共用握把的情形,為旅行者提供較體貼的生活照顧,而這也正是「設計」為何重要(why design matter)的最佳說明。台灣有家公司最近投入幼兒牙刷產品設計,以奶嘴的形式設計幼兒牙刷,有令人欣賞的設計感及實用性,正反應出台灣廠商在設計創意上的努力。
這項展覽除做為牙刷設計風格的欣賞之外,也涉及生活文化的內涵,但牙刷做為口腔衛生的第一道防線,其重要性不可言喻,也期盼各位在欣賞之餘能引起您對口腔衞生更加重視。





LadyGaga...



衛兵造型應該是英國來的吧...



樂高也有喔...





搖頭擺尾像在跳舞...



Philip Starck的設計範圍還真廣呀, 連牙刷也不放過...







還有限制級區...






嗯嗯!! 下回有機會出國,
我也要去蒐集牙刷.

留言